百年京汉—— 孝感、汉口火车站旧影(1909)
花园站,位于中国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始建于1902年。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汉西车务段管辖的客货运三等站,也是京广铁路的中间站。
花园站具体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境内,是孝昌县的主力火车站,这座火车站,比较特殊,它是以火车站所在地——花园镇来命名的。老照片上显示,花园火车站的威氏拼音标注为:HOA - YEN(花园)。
孝感花园站(清末)
萧家港站,位于湖北省孝感市萧家港镇,建于1902年,现为四等站,隶属武汉铁路局管辖。
“肖港”又称“肖家港”,其名来源于19世纪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满清政府修建京汉铁路时,在此地建火车站。因附近有“白湖”和“三汊港”,且湖港周围有几个“萧”姓的大湾村,故取名“萧家港火车站”。从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萧家港火车站的威氏拼音为:TSIOU-KIA-KAN(萧家港)。
孝感站(Xiaogan Railway Station),位于中国湖北省孝感市,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二等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原孝感站站房投入使用,孝感站原名孝感县站。孝感县的威氏拼音为:CHIAO-KAN-HSIEN(孝感县)。
就在同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张柏林在孝感火车站也拍摄过同样路人的照片:
火车继续往汉口前行,摄影师将头伸出窗外,一路上拍摄了不少孝感到汉口之间的风景。
1906年,一位名叫德富苏峰的日本作家有幸成为京汉铁路的第一批乘客,在他的《中国漫游记 八十七日游》一书中,是这样描述信阳到孝感、汉口一带的风景的:
11月1日一觉醒来,外面秋雨潇潇。火车于早晨六点四十分到达了郾城县车站,这里本来是楚国的召陵县。十点到达信阳站,这里是平原的尽头,多丘陵、山坡,到处可见竹林。松林、红叶、被细分的水田。随地势高低形成的重重叠叠的庄稼地,还有白沙清流、山村水城,正是一副故园图。被烟雨打湿的竹林,那翠绿欲滴的颜色,就是把全日本的竹林都拿出来恐怕也抵不过。看到这竹林,我理解了“万竹束翠沉沉”这句话。只是很遗憾不能与百穗画师一起欣赏这眼前的风景。
火车不久就进入了长江流域。只见遥远平坦的山水,秋雨中的孤帆、停泊在小运河上的客船。在田里耕地的水牛、还有柳树上的网。树叶没有一片泛黄,晚稻青青,真是一幅江南秋景,而火车里的我们大概又成了画中之人了吧。
孝感1909
大家发现没,孝感通往汉口的乡村在1909年的时候已经有了电线杆,起初笔者以为孝感在清末就通上电了,后来笔者查阅了一份1903年的《大清邮政图》,可以确定的是,这是用于电报通信的电线。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汉口到信阳的铁路已经竣工,其实汉口到信阳的铁路早在1901年就提前通车了,沿铁路还一边铺设了用于电报传输的通信电缆。
滠口站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座四等站,建于1898年。
江岸火车站原为京汉铁路车站,创建于1898年4月,建站时名为“汉口江岸火车站”,因位于刘家庙,故当地人俗称为“刘家庙火车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发动的二七大罢工中,该站曾作为京汉铁路大罢工总指挥部。
从老照片里可以看到,建站初期江岸火车站命名为汉口江岸,威氏注音为:HANKOW-F
根据其他的老照片,我们看到江岸站外的威氏拼音标注为:HANK-EOU KIANG-AN(汉口江岸)。
大智门火车站,根据汉口车站志记载,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王文韶向清政府上奏,奏请修建卢(沟桥)汉(口)铁路,1898年年底在汉口大智门外兴工建站,1902年6月车站修成,因地处旧城垣大智门外,故称为大智门火车站。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智门火车旧址其实不是最初的车站原貌,在此之前还经历过2次重建。
1902年刚建成时候的第一代大智门火车站老照片:
之后不久又重建了第二代新的大智门火车站:
第二代大智门火车站毁于战火,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智门火车站,才是第三代。
大智门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南端终点大型车站,法式建筑风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置为中部突出、两翼内收,立面布置为两端突出,中部四角备修筑有20米高的塔堡,堡顶铁铸,呈流线方锥形。屋顶有五个屋面,正中部高,中部两侧稍低,两端稍高,屋面均不出檐,檐周修有栏杆式女儿墙。主出入口系由并列的三洞六扇门组成,设于大厅正中。室内正中为一层候车大厅,空间高10米,两端为二层,楼下用作售票,楼上用作办公。
2001年6月25日,大智门火车站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汉口玉带门车站建于1899年,现为三等站。玉带门车站原为京汉铁路的终点站,后来汉口站建成后该站改为货运站。